跳转到内容

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题
歡迎打开時間之門!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種族主義

軍事衝突

聖克魯斯群島戰役
聖克魯斯群島戰役

聖克魯斯群島戰役發生於1942年10月2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第4場航母戰役和美國海軍日本帝國海軍之間在漫長的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第4場海上戰鬥。類似於前三次在珊瑚海中途島東索羅門航母间戰鬥,雙方艦艇很少在直接視覺範圍內看見對方。相反,雙方幾乎所有的攻擊均由航空母艦上的或陸基飛機發動。日本在船舶沉沒和損壞的損失巨大,而日本失去了之經驗豐富的機組人員是不可替代的,這曾提供了相對於盟國一個重要的長期戰略優勢,而盟國飛行員在戰鬥中損失相對較低。


總計行動
總計行動

總計行動是盟軍部隊中的加拿大第1軍團從1944年8月8日至8月13日於霸王行動後期階段的攻勢行動。其目的是要突破盟軍在諾曼第陣地東側卡昂以南德軍的防線和進一步向南前進以攻佔法萊茲市以北的高地。總的目標是要做成整個德軍戰線的崩潰,並切斷了與更西面美軍與英軍交戰德軍的退路。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加拿大第1軍團的首次行動,該軍團在7月23日已正式參戰。1944年8月8日凌晨,加拿大第2軍使用機械化步兵發起攻擊。他們突破了德軍的戰線及攻佔了德軍防線上重要的陣地。他們希望有2個新的裝甲師可繼續攻擊,但有些猶豫,這2個師相對缺乏經驗和德軍的裝甲反攻阻延了進攻。在前進9英里(14公里)後,盟軍在法萊茲以北7英里(11公里)停止前進,並被迫準備一個全新的進攻。

武器裝備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被改造成主力戰車供給裝甲師使用。此時的四號坦克的質素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产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

海上軍艦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奧里斯卡尼戰役。奧里斯卡尼號在1944年於紐約布魯克林造船廠開始建造,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兩個月下水。海軍將奧里斯卡尼號作現代化改建的原型艦,直到1950年才正式服役。改建後奧里斯卡尼號在大西洋艦隊短暫服役,然後加入太平洋艦隊,參與韓戰。1965年,奧里斯卡尼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在戰爭期間八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直到1975年戰爭正式結束為止。戰爭結束後奧里斯卡尼號被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回CV-34。1976年,奧里斯卡尼號退役,在後備艦隊封存。海軍最後將奧里斯卡尼號鑿沉為人工魚礁,成為現時世上最大型的人工魚礁。

航空武器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美國波音美國陸軍航空軍制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

二戰拾遗

二戰历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A·J·P·泰勒20世紀其中一位最著名和最具爭議性的英國歷史學家1927年,泰勒從牛津大學畢業。自1938年1964年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擔任研究員。泰勒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有達廿多本著作,以及數百篇文章和書評。他在1961年發行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至今仍引起不少爭論。泰勒之治史方法近於民粹主義,覺得歷史是開放給所有人的。正因如此,他常因為人們稱呼他為「眾人的歷史學家」和「每一人的歷史學家」而感到欣慰。泰勒支持反偉人論,並不相信「英雄造時勢」,反而相信歷史是由一大群愚人所建構而成的。他的著述之描述手法充滿諷刺幽默之餘,而具備資料性。特別的是,他更時常從特別的角度出發研究歷史,反駁其他人認為是至關重要的論點,所以有人以「泰勒主義」形容他機智、簡練精闢,甚至於神秘的特點。

軸心國傳記

安妮·法蘭克為出生於德國猶太人,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為奧圖·法蘭克一家的么女,家中還有母親艾迪斯和姐姐瑪格特。由於當時納粹德國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父親奧圖便放棄於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家過著較為平順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為德國攻占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於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於有人告密而被德國和荷蘭警察逮捕。數日後所有人被轉送到荷蘭的威斯第包克集中營。之後,安妮與姐姐又被轉送到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1945年3月姐妹都因傷寒死於營中。安妮於躲藏期間所寫的日記,被公司的女職員梅普·吉斯發現並保存下來,直至戰後梅普又轉交給幸存下來的安妮父亲奧圖,兩人合力於1947年將《安妮的日記》出版,成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二戰分類

分类拼图
分类拼图

其他主題